关于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 致外国社会组织和友好人士的信近三年来,新冠疫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以及中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接种等能力持续提升,中国主动优化抗疫举措,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目的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 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科学、及时、必要的。中国近三年的抗疫实践为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打的是有准备之仗,正多措并举,为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世界各国调整防疫政策时都会经历适应期,中国防疫政策“换挡”也不例外。目前中国疫情形势发展总体在预期和可控之中。我们有信心推动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快走向恢复,最终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将为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创造新的有利条件。根据近日发布的《关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的通知》,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者可来华。入境时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不再进行闭环转运、集中隔离。中国将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恢复陆路、水路口岸客运出入境,为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创造更好条件。 在疫情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需要相互支持和帮助,并深化国际抗疫合作。当前,全球范围内疫情尚未结束。我们愿意与您在内的各国朋友一道,相互学习,为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随函附上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有关材料,供参考。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 中国优化完善新冠病毒感染 防控措施的有关情况
近三年来,新冠疫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造成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党和政府果断决策,依法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甲管”的严格管理,使中国扛过了病毒猖獗的艰难时期,顶住了全球多波疫情冲击,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为医疗资源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最大程度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 当前,国际疫情总体情况出现明显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中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接种能力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中方因时因势主动优化抗疫举措,有序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制定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方案,将工作重心逐步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这是为了更好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以及新冠病毒变异株新特点,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科学、及时、必要的。 一、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 在国内层面,一是传染源发现渠道变化,“乙类甲管”时期主要通过风险职业人群“应检尽检”、风险区域全员核酸筛查发现感染源。政策调整后,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来发现感染者。二是传染源管理方式调整,“乙类甲管”措施要求对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隔离治疗,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观察。政策调整后优化隔离方式,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可进行居家健康管理。三是社会面防控措施优化,政策调整后,中国社会面防控措施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者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同时,取消跨区域流动落地检和外溢风险人员跨区域协查,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在对外层面,根据将于北京时间2023年1月8日起实施的《关于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的通知》: 一是国际卫生检疫政策调整。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再向中国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入境时按照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面。不再对入境人员闭环转运、集中隔离。不再对入境物品采取预防性消毒。不再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抽验。 二是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将进一步优化措施,为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提供相应签证便利。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相关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取消,分阶段增加航班数量,优化航线分布。 三是采取措施保障口岸货运。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恢复陆路、水路口岸客运出入境。对国际邮轮开展试点,再逐步放开。为中外籍船员在中国境内换班提供更多便利。 中国将根据疫情新发展新形势,持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为中外人员安全健康有序往来创造更好条件。 二、中国疫情防控措施调整的可行性及前景 (一)中国近三年的抗疫实践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程度保障了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疫政策。先后制定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当疫情形势发生明显转变时,有序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把抗疫的战略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对急危重症的患者全力救治,对重点人群提供分级管理和服务,使中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 中国始终坚持科学抗疫,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启动全球最大规模疫苗接种,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中国始终坚持全面提升应急防治能力,推进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大重症救治资源储备和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在注重补安全短板的同时,着眼长远织牢防护网。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符合国情,科学有效,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二)中国打的是有准备之仗。中国党和政府正多措并举,为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调整的只是管的等级,绝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完全放开”,更不是“躺平”。 一是当前病毒特性和疫苗接种情况出现有利的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死亡率低。中国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超过全国总人口的92%和90%,公民的健康素养和个人防护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努力提升医疗系统防治能力,逐步统筹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扩容全国重症医疗资源并建立日调度制度。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对有合并基础疾病老年人实施分级健康管理。持续提高急救电话接听能力、急救车辆转运率和老年人疫苗接种覆盖率。 三是多渠道增加抗疫物资供给。加大药品的生产、配送和供应,在社区层面保留足够数量的便民核酸检测点,确保零售药店、网络销售电商有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货源,便利群众在线上、线下及时购入所需抗疫物资。 (三)中国对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推进有充分信心。世界各国调整防疫政策时都会经历适应期,中国防疫政策“换挡”也不例外。 目前中国疫情形势发展总体在预期和可控之中。北京已最先渡过疫情高峰,生产生活正逐步恢复正常。对其他省市区可能迎来的疫情高峰,中国相关部门也有科学评估,正在指导地方不断扩充医疗资源,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进行必要准备。中国有信心在守好“保健康、防重症”防线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快走向恢复,最终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 三、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也本着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精神,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有效开展了联防联控国际合作,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为各国战胜疫情提供了希望和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一直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同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分享有关数据和信息,就在近期防疫政策调整后,中方有关部门第一时间通过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分享了中国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病毒基因数据。中国希望各方秉持科学原则,携手保障各国人员安全往来,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为国际团结抗疫和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2020年4月,我们就加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发出《共同呼吁》。当前,疫情尚未结束,我们希望继续就如何以科学防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激浊扬清反对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如何构建客观友善的国际涉疫舆论环境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互学互鉴,深化合作,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社会组织的贡献。 |